周奶奶的拥军路

2017-02-17   稿源:    编辑: 郑 剑辉

  一家四代拥军,七旬老人周松兰47年无怨无悔

  周奶奶的拥军路

 

  2月8日,天气转凉。周松兰老人像往常一样,翻阅着相册,里面是她整理的几十年来进军队慰问、帮助军队筑路修井的照片。照片里,她先是跟着婆婆,身边的儿孙一点点长大,她也从青丝到白发,但不变的是,照片的背景都是带上慰问物资慰问部队官兵。

  这一坚持,就是47年。从以前到现在,周松兰的拥军事迹被誉为“长兴一家四代拥军”,并且入选了省民政厅“最美民政故事”光荣榜,这也是全省唯一以爱国拥军为典型人物入选的民政故事。

 

  一本本相册 记录点滴拥军事

  下午1点,79岁的周松兰和大儿子蒋瓯吃过午饭,蒋瓯怕母亲一人吃饭孤单,特意在午休的时候过来陪着。周松兰住在北门社区,房子不大,却很是整洁。

  周松兰翻阅着手中的相册,黑白照片上,是驻镇江某部队在原来的长兴长潮公社夏训,也就是周松兰和丈夫工作的地方。严重干旱时,官兵们为百姓挖井,取名为“双拥井”;夏天炎热时,官兵们就种树,几年后郁郁葱葱,叫“双拥林”。这一切,当时还年幼的蒋瓯都看在眼里,他还记得父母经常把官兵们邀到家里坐坐,和他们拉家常。

  每张照片背后都是一个故事。翻到后面,照片变成了彩色,这是长兴县武警中队,在每年的“八一”建军节前夕,周松兰和家人一起将准备的饮料和时令水果搬进汽车。“每年这个时候,我都要去的,孩子们只要在长兴也都一起跟着去。”周松兰说。

  作为一名退休教师,周松兰用每年单位发的退休慰问金建了一个“账户”,而这个账户里的钱都用于拥军。估算了一下,2000年以来,她已花去拥军慰问金超过5万元。

  一年年过去,相册也集了四大本。为了保存好这些见证,周松兰还学会了将照片存入电脑,而第一张照片距离现在差不多有47年了。

 

  接过拥军接力棒 军民鱼水情愈浓

  从原长兴长桥公社到长兴县泗安镇,再到长兴城区,工作地点不断变化,家庭住址不断搬迁,但是周松兰的拥军行动一直没有变。

  这么多年的义无反顾,让一些人对周松兰如此高的热枕有些疑惑,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年近耄耋的她。

  周松兰说,自己嫁到了军人之家,公公蒋土会早年为革命牺牲了(1949年被捕牺牲),婆婆王留丹为保护公公也失去了一只手臂,婆婆建国后积极拥军,是拥军模范。1954年,婆婆曾出席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慰问大会,至今周松兰家中还保存有参加慰问大会时的入场券。周松兰丈夫蒋松琪与军人的感情是从小根植的,后来参加工作,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组织拥军,被评为全国拥军模范。

  2000年丈夫去世后,周松兰自然而然地接过了拥军的接力棒。不仅是一种责任和习惯,更在于她是打心眼儿里爱这些身着军装的孩子。尽管过去了十多年,但是她还记得当时老伴生病,部队的指导员将他们送入医院的事。那是个大夏天,在安顿好老伴后,指导员打来一盆水,“他先给老伴擦了把脸,毛巾洗洗再给我洗了脸,最后自己再洗。”周奶奶说,指导员是一名年轻的小伙子,他不嫌弃老人,一般的家人都很难做到,但是解放军做到了。

  如今的她,逢年过节或者天气变化的时候,总会接到以前慰问过的部队的电话,询问她的近况,叮嘱她注意身体,也邀请她去玩。“就像一家人一样,‘军民鱼水情’真的不只是一句话,他们也会把你放在心上。”周松兰的热水杯一直捧着,说这话的时候,水都有些洒了出来。

 

  平民拥军情 蒋家人代代接力

  这么多年的拥军情结,也深深地感染着孩子。

  对于母亲一直以来的拥军情,大儿子蒋瓯也非常支持,他说:“我们赞同父母这么做,自己也愿意这么做。”

  每年的“八一”建军节前夕,周松兰的儿女都要陪母亲到农贸市场采购慰问用品,10箱矿泉水、10箱水果,再买一些日用品。儿子、女儿、孙子、外孙女,全家总动员,一起去县武警中队送清凉。

  “以前那些解放军的家属生病住院,母亲都会跑到医院送菜送饭,亲自照顾。现在只要儿子在家,我都会把他带上,这是最好的拥军教育,军民要一直‘亲’下去。”蒋瓯回忆着。

  周松兰说,丈夫临走前挂念的最后一件事是“军民友谊林”的树苗有没有种好。他的拥军路走了30年,这也成了全家的一种习惯。虽然老伴已经走了17年了,但是周松兰和孩子们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每年的拥军活动,这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将愈来愈浓。

  “拥军是我家的传统,以后我们要一代一代传下去。”周松兰说,外孙女在去年也生下了宝宝,这将是家里拥军的第五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