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梦圆

2016-12-06   稿源:    编辑: 郑 剑辉

太湖街道特困群众危旧房改造  15户村民住上暖心房

 

  初冬时节,走进太湖街道霞城村,田角篱塍、马路庭院晒着的稻谷诉说着这一季的丰收。在霞城村最北端,是另一派繁忙景象,不少热心村民聚集着,不住地拉砖、备料,帮着这户人家修建房屋。

  这户人家只住着位85岁的老太太,老太太名叫陈金娥,在这幢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屋子里一直住着,这次,太湖街道的“暖心工程关爱基金”出资为她重修房屋。坐在阳光下的她乐呵呵地看着大伙儿忙活着。在太湖街道,不只是这位老太太,共有15户贫困村民也享受了这项福利。

  年久失修成危房

  街道出力帮村民

  

  初到陈金娥家,施工人员正在覆盖瓦片,村民李玉成也在院子里忙着递砖块,和帮工们忙碌着在新房墙上抹砂灰。他是陈金娥的老邻居,对陈金娥家的情况很清楚,老太太年轻时嫁过来就一直住在这里,夫妻俩没有生养孩子,年纪大了就和老伴相依为命。原来的老房子是一栋三间木瓦平房,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年久失修,现在已成危房。

  老太太年纪大了,活动也不方便,院子里的杂草也没有太多的精力清理。一部分施工人员在翻修房屋,一部分在清理老屋子的院落。

  “我们这些做邻居的都替她高兴,”李玉成说,他家后来建了新房搬出去了,平日里也不能照顾到陈金娥,因年深日久已致梁朽瓦烂、漏雨严重,老人体弱多病,仅靠自己无力改造住房。雨下大了或者刮台风了都是村里把老人家送去避灾安置中心。

  这次,她家被纳入太湖街道特困群众危旧房改造对象之一,对开裂的墙体予以加固,置换了新梁檩和屋顶瓦。“下次雨水多的时候,改造后的新房应该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李玉成说。

  今年实施特困群众危旧房改造的受益者,不止陈金娥一户,在当地像她这样的村民共有15户。

  

  一户一议一方案 解决资金难题

  

  为了加快工程进度,街道、村干部总是会来陈金娥家转转,跟老人聊聊天,了解老人需求,也查看房屋改造情况。

  太湖街道民政助理员张建华便是其中一位,他介绍,“为了圆农户的‘安居梦’,我们对每一个危改申请,都组织村社干部和村民代表上门评议,现场评议是否符合条件,通过后还需经村(居)、街道两级公示。”

  危旧房改造的对象主要是房屋损坏最严重、危险性最大、急需重建的农村困难家庭,对于无自救能力的低保家庭会给予优先照顾。

  一些家庭符合改造条件,但是由于经济实在困难,一直没有改造完成。张建华解释,“按照标准,即便是一类救助对象,农村低保且完全无自救能力的人员,每户20000元,单人户每户救助15000元,而根据建筑实际情况,60平方米的房子建筑成本也需要4、5万元。一些困难村民拿不出这剩下的几万元,改造工作也只能搁浅。”

  而今年,为了让辖区困难百姓没有后顾之忧,太湖街道加大了资金配置力度,成立了“暖心工程关爱基金”,对特别困难户按照“一户一议一方案”的原则,解决困难群众资金难题,太湖街道分管领导乔国宏表示,“在县里救助的基础上,再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补助,放大支持力度,扩大惠泽范围,确保百姓能住上放心房。”

  

  年前完成改造 确保村民住上暖心房

  

  太湖街道党委书记许哲表示,按照当前进度,年内可全部完成改造,确保困难群众在春节前告别危旧房。

  而太湖街道此举措,将特困群众危旧房改造工作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结合,将群众自筹、政府补助相结合,多方筹措、积极想办法,充分调动特困群众危旧房改造的积极性,最大范围地将太湖街道特困群众危旧房改建的“阳光”政策普照到每一户困难群众身上。

  据介绍,太湖街道严格按照国家农村危房改造相关政策要求,明确建设标准和质量要求,确保危旧房改造质量达标。太湖街道坚持特困群众危旧房改造应改尽改,前期排摸掌握的15户目前有10户已开工建设,正在进行农村危房改造信息录入,会逐步跟进,将特困群众危旧房改造作为重点民生工程加快实施,遵循“户申请、村评议、乡镇审核”的程序,将改造任务落实到农户,在确保“最危险房屋、最困难家庭的”的基础上,改造工作重点向最危险、经济最困难户倾斜,真正解决住房最危险、经济最困难广大农村最基本安全住房的要求。

  许哲表示,这样的惠民工程切实加强农村房屋安全管理,有效预防房屋安全事故发生。同时,加强特困群众危旧房改造工程质量,街道、村干部不间断巡查,实地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引导农户建造具有减灾抗灾能力、造价适中和安全适用的房屋,真正建成“放心房”“满意房”“暖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