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创评“三字经” 实现村风“三转变”
发布时间:2018-10-23

小浦镇今年开展深化星级文明户创评试点工作以来,通过抓住一个“导”字,走百家,进千户,普及文明知识,实现文明意识装心中;抓住一个“比”字,比出先进,树立样板,实现文明典型在身边;我们抓住一个“议”字,村民既是参与者,也是评议员、督查员,实现文明创评我做主。这种做法接地气,有实效,有力地推进了乡风文明建设。

“导”为先,打好星级文明户创评“宣讲牌”,变“浮在面”为“沉入底”。县文明办对星级文明户创评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创评是手段,不是目的,强化村民文明意识,提高乡村文明程度,才是星级文明户创评的初衷。本着这一宗旨,小浦镇推出了“321”文明宣讲工作机制,浓厚创评氛围,普及文明创建知识,明确创评标准。“3”指成立三支宣讲队伍,一是由村干部和“乡贤”组成的“创评政策宣讲队”,负责星级文明户创评标准、实施步骤、创评办法的宣传。二是由党员志愿者、妇联志愿者组成的“文明知识宣讲队”,负责宣传乡规民约、优秀家风家训等知识,并结合垃圾分类、秸秆禁烧、双禁、景区提升工程等,细化创评标准,做好结合文章,倡导村民以实际行动迎接星级文明户创评。三是由文化志愿者和文艺爱好者组成的“健康生活宣讲队”,积极引导村民参加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远离并制止不健康行为。宣传形式丰富多样,大岕口村推出了“滩簧说唱文明事”,合溪村推出了“文明三字歌”,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宣传活动充满了趣味性。“2”指两大宣传阵地,一是开设“同住一个村,共爱一个家”文明创建宣传栏,通过 “文明点滴”“文明之星”“晒家风”“曝光台”等栏目,弘扬正能量,鞭笞负能量。二是举办草根文明大讲堂,让乡贤、优秀村民担任主讲,以身边的典型事例教育人。“1”是定期举行“创评知识我知晓”竞赛活动和主题特色活动。方岩村举办了星级文明户创评主题文艺汇演,中间穿插了文明知识有奖问答,88岁老农妇踊跃参与现场抢答的事例,成为美谈。“321”文明宣讲机制,使文明理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比”为主,打好星级文明户创评“样板牌”,变“毛估估”为“比一比”。根据创评工作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镇村除了精心制订创评标准外,在推荐、自荐、互荐的方式,通过“比”的形式,推选出对应于评选标准的单项“样板”户,作为创评的“活”标准。通过反复酝酿、比较,几上几下的斟酌、比较,分别推选出了“公益之星”“孝道之星”“书香之星”“诚信之星”“文艺之星”“环保之星” “和谐之星”……这些单项之星,为大家在自评和互评过程中有了参照物,“比一比”替代了以前的“估一估”。

“议”为重,打好星级文明户创评的“组合牌”,变“无所谓”为“较上劲”。以往村民对星级文明户创评结果不够重视,不在乎,认为无关紧要。为了提高村民对这块金子招牌的关注度和荣誉感,小浦镇在“议”字上下功夫,不仅确保了创评工作的公平,更重要的是,通过“议”,使每户村民清楚自己为什么被扣分,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老百姓把“议”称为相互“照镜子”。由于对星级评定结果设置了比例,所以,在村民小组评议中往往争得面红耳赤,常常出现相互揭短的场面。评审委员会的“复议”更较真,根据村民小组的初评结果,查看村里的文明档案,结合村民一贯表现,对星级作最后认定,并为每户建立创评档案。较真,使评选结果公正,无形中增加了这块金字招牌的分量。

文明创评“三字经”,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赢来了风清气正,和谐幸福。具体可以用“三个转变”来描述。

一是村风得到根本性好转。一只鸡的故事就是最好例子。一位村民开车轧死了一只鸡,他看到四周无人,就把鸡放到路边,下面放上一百元。鸡的主人发现自家鸡被轧死,心里有点小郁闷,当他把死鸡拎起来的时候,发现死鸡下面压着一张百元大钞,瞬间她感动了。后来她多方打听,要把钱还给车子,“乡里乡亲的,又不是故意的,反正鸡还能吃,不用赔钱。”朴实的话,包含了满满的乡情。像这样的事例很多。方岩村调解主任施宝良说,他现在清闲得很,到村里里寻求调解的村民几乎没有了。

二是村里工作推进顺利了。八都岕景区提升工程涉及到千家万户。在围墙拆除、庭院改造、拆迁征地等工作中,村民们以主人翁的姿态给予大力支持。历时一年多的工程中,没有出现过任何纠纷,没有发生过一次投诉。看到工人在自己门口施工,主动送上茶水。中秋节,不少村民为工人们送去月饼、南瓜,有的请工人来家吃饭,共度佳节。“今天,我们很感动。村里人按照当地习俗,和我们一起欢度中秋节。虽然不能与家人团聚,但同样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氛围。”浙江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方岩段工程负责人沈师傅在这里感受到了亲情和友情。

三是追求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成为时尚。跳舞、唱歌、排戏、看书、拉琴、下棋,代替了麻将和扑克。村村拥有文化志愿者,村村成立了文化艺术团队。中山村的时装表演队和京剧票友社、合溪村的排舞队和健身队、画溪村的棋社、方岩村的腰鼓队和戏曲队……引领了村民积极向上的精神生活。晚饭后参加文体活动成为了时尚。乡村经常性开展自娱自乐的文体活动,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推进了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