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幸福感需靠软硬件来保障

2016-06-06   稿源:    编辑: 郑 剑辉

  日前,“中国老年人政策进步指数”发布,这一指数主要针对我国各省市老年人社会服务、福利待遇、健康等多项指标评估,评估结果显示,浙江省名列第一,老人幸福感获得指数最强。

  如果仅对“幸福”二字进行阐述,每个人的理解会有所不同,在外漂泊的,认为告老还乡、叶落归根便是一种幸福;孤独留守的,认为子女承欢膝下便是幸福……抛开这些个人因素,将幸福指数放置在更大的公共空间里,会发现这一指数不仅是对“幸福”二字的直接描述,更是对当地政府在老人社会保障方面的考量。

  一份来自县民政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3.55万。如何让这一群体获得幸福感,从政府到家庭都在思考。

  家庭式居家养老,显然不能代表当今社会养老的主要模式。政府、民间机构乃至私人等各种养老模式,让人们有了更多选择。

  远的不说,就看2015年,机构养老方面,洪桥镇、小浦镇、吕山乡等9家社会福利中心先后完成新建、扩建和改造,90%的乡镇(街道)社会福利中心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居家养老方面,“智慧居家养老”实现全县全面铺开,居住在自己家中有部分生活能力但又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可以借助“一键通”终端得到养老护理员的照料服务。

  养老方式的多样、硬件设施的增强,都可以让老年人有更多的保障。养老机构的硬件设施完备,老年人遭受意外灾害的可能性便会减低,而无论是否遭受意外伤害,大多数老年人会担心因此而产生的医疗费用,因为扣除医保承担部分,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年人自己承担。

  为了缓解老年群体的经济压力,县财政、乡镇(街道、园区)两级承担费用,让全县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享受老年人意外伤害险。虽说资金的投入不能与幸福的增加划等号,但这些资金的投入,着实为老人解决了后顾之忧。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说,“年老,意味着更可以随心所欲地享受生活”。现在所说的年老,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60岁至74岁为年轻的老人,75岁至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年人。这部分从物质贫瘠年代生活过来的群体,对于“自我”的概念很少,如何让他们在卸下子女成长的包袱后,开启自己崭新的生活,真正为自己而活?

  这就不仅仅在于物质,更在于精神层面。不难发现,无论在早晨还是黄昏,广场上、公园内都有老年人舞刀弄剑、翩翩起舞的身影,这不仅仅是可以让老年人增强体质,更可以在活动中与他人交流、沟通,进而结为同伴,彼此相约在一起晨练或活动,更进一步结为朋友,在文体活动外就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和情感交流。

  老人如果整天闷在家里,除与伴侣唠叨几句,不和外界接触聊天说话,就会觉得百无聊赖,所以增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很有必要。身边的朋友、子女有空也要常回家看看,有事儿帮忙,没事儿聊聊。

  养老,是始终绕不过的话题,需要我们用心、用行动、用时间来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