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清明节的“清明”本义

2017-04-07   稿源:    编辑: 郑 剑辉

  民政部日前召开2017年清明节祭扫工作视频会议,研究部署今年清明节祭扫安全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人民日报)

  

  每年春分过后的一个节气就是清明节,在南方清明节的到来也就意味着春天的正式降临。提到清明,众人皆知“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祭祀先祖需要“清明”的祭祀观念,低碳、绿色的开展各种清明祭祖习俗活动,不仅符合清明节的传统内涵,更有利于保护绿水青山,回归节气的“清明”本义。

  

  回归清明节的“清明”本义,要准确解读“清明”的文化深意。近日笔者碰巧读到一篇学者王学海撰写的关于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的文章,才知2016年底中国“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有赖于嘉兴画家、嘉兴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副主任朱樵的“二十四节气”国画为申遗宣传助力。从事文化研究、评论多年的王学海指出:“一个画家若能注重到一幅画创作时赋予它结构的复杂性,然又能以简笔的形式表达之,则是一件非功力不可及、非具丰富文化涵养所不可能的事。”笔者认为,画家能从“二十四节气”中感悟生命与自然的相融相生恰恰说明,节气与文化之间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清明节不是祭祖的代名词,更在于缅怀与感恩。所谓“慎终追远”,思亲人、念祖训、承家风,让心灵在与大自然对话中荡涤,等等,都是“清明”文化的组成部分。

  

  回归清明节的“清明”本义,要积极传承“清明”的生命哲学。适逢今年清明前夕,79岁的中国当代作家、编剧、影视制作人琼瑶首次公开发布了一封写给儿子儿媳的临终家书,引发了大众关于生死尊严的探讨。从琼瑶把这封信的题目命名为“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到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视死如生的从容淡定,令年轻一辈多有叹为观止之感。清明节,无论是网上祭英烈还是携家带口踏青寻迹,不可回避地要面对死亡的话题。如何正确地看待生与死?庄子说,把活着看作是乐事,也就是把死去看作是乐事。生死观反照出对生命的尊重与审视。不能说人人都有必须要视死如归,但我想,一个人能够坦荡地面对死与亡,就定能乐观地迎接生与活。清明节不只是一个节日,更是对“清明”哲学的提醒与倡导。有人说全面小康的前提是全民健康,全民健康无不基于全心清朗,一种返璞归真、大道至简的人生观。

  

  清明节,又称为寒食节。那一天,人们带着清明果等节令素食,结伴出行赏景、放风筝、晃秋千、种绿植、阅书香……移风易俗,在慢时光里静享天地人和的境界,感悟善待生灵、感恩万物的道德礼仪,回归“清明”本义。这或许亦为清明节等中国“二十四节气”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