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力”以人民的名义创文明

2017-04-07   稿源:    编辑: 郑 剑辉

  近日,经党中央批准,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印发了《关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新华社)

  如何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纵深发展,笔者以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挥群众的“三个力”,让精神文明建设为民之所向、民之所系、民之所仰。

  第一,要激发群众“创建力”。精神文明建设不是自上而下的体制改革,而是上下同欲、鱼水共融的精神复兴。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立足点。无论“面子”的千差万别,但“里子”的问题时归结到底还是市民素质这一最难啃的“硬骨头”。如何提升市民素质是关系文明创建成败、持久与否的关键之要。从各大全国文明城市的经验来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站在市民的角度,让市民得到更多的实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贯为例,我们都在开设公益广告,但有没有问过普通市民,你对多少公益广告有印象,你受到多少影响或改变。为什么相等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做不出相同的甚至双倍的效果?工作落实下去,基层也不乏响应,但成效如何才是决定创建“效度”的根本。激发群众的“创建力”,并不是要让群众挑担子、负责任,而是要有奉请宾客的态度请群众来评议,真心为民办事,事才能办得一呼百应。

  第二,要运用群众“监督力”。闻名全国的浙江省广覆盖、强执行、严监管的“河长制”,最早先发地之一就是浙江海宁,近年接二连三在治水上摘牌夺鼎,其实根本就不存在天然的优越条件,而全部来自日复一日的艰辛努力,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群众监督。今年3月29日,海宁市率先提出“三必查、四不得、四严禁”的剿灭劣Ⅴ类水的纪律保障,为留住全城人民的“乡愁”记忆再次上了一把监督防线。新加坡到张家港,文明从来不是从天而降的,特别是人的文明,在新加坡的某些街区马路边缘设置锯齿图案的停车线,据说当车子在非高峰时段停靠时就会被电子警察记录,记分也与车主的个人诚信挂钩。这只是新加坡文明治理的冰山一角,可见一斑。没有监督,就没有底线。文明,不单是城市的一道道德风景,更是寻常百姓的生活追求。用好群众自己的“监督力”,既要大力弘扬正能量,也要善于曝光“坏消息”,触动后进者。

  此外,还要繁荣群众“文化力”。创建取得的各项成果,如涌现出的道德模范、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学雷锋志愿服务等文明风尚行动及核心价值观涵养等,都需从走形到走心,从人人知晓到人人理解,再到人人践行、人人传播,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凝聚与推动的过程。怎样事半功倍、一鼓作气地推进,必须借助群众的智慧,让群众文化进一步繁荣起来,文明创建的大舞台才能热闹起来。党中央历来重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文化生活丰富了,精神的阵地就不空虚,繁荣群众“文化力”,注重传统也要结合时代,政府助力也要群众活力,既要高大上,也要小雅俗。

  只要我们以人民的名义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文明就定能成为群众的信仰、国家的力量和民族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