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比风尚 | 最美争先榜——​马卫平:弘扬国粹艺术的“文化热心人”
发布时间: 2023-05-22

  长兴紧扣实干争先主题实践部署要求,大力开展“六创六比六看”攻坚行动,向着“富美长兴”奋斗目标迈出坚实步伐。文明长兴推出《群众比风尚——最美争先榜》,聚焦那些在全国文明城市提升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坚持精神文明引领,形成长兴有礼、全民示范的社会新风尚。

今天一起来了解

马卫平的故事

  马卫平,小浦镇方岩村人,40多年来,一直扎根农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为家乡文化事业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撰写了60多万推介家乡文化的文字。他是省级“文化示范户”和县“最美文旅人”。他利用当地浙北戏迷村的资源,于2001年创办了长兴县农村小学第一个艺术团队“小京班”,而今“小京班”已经成为了当地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

  上世纪50年代初,方岩村村民自发办起了长兴县第一个村级艺术团体——方岩京剧团。这个一共只有100多名正式劳动力的小山村,竟有80多人参加了京剧团。尽管后来京剧团解散了,但村民们对京剧的喜爱之情丝毫未减。现在,在方岩村仍活跃着一批京剧票友。

  为了弘扬国粹,使京剧艺术代代相传,马卫平带领原方岩小学的老师和当地戏剧爱好者一起办起了“小京班”,把传承传统文化的担子给扛了起来。在创办初期,遭遇了很多难题,“小京班”学员的水平怎么提升?师资问题怎样解决?在没有上级资金支持的情况下,马卫平和老师们想尽办法,费尽心血,依靠全体教师和村里戏迷的共同努力,用真诚和执着赢得了县戏剧家协会的大力支持,聘到了一批义务编外老师。后来,又在文化馆离休干部梁学仁的牵线下,与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总政文工三团的老艺术家结成对子,并通过他们,邀请原上海京剧团团长吕爱莲女士做辅导老师。

  学校一方面“请进来”,与艺术家、专业演员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请他们定期来校指导;另一方面“走出去”,到省、市艺术团求教。马卫平自创唱词,编成京剧唱段,走进社区宣传。“小京班”要打响名气,除了文化传承,还需创新注入新的生命力。马卫平和老师们一起把国粹文化与国学文化融合在一起,把很多经典诗词和自创诗歌编成京剧唱段进行传唱;抓住新一轮课改契机,把京剧打造成拓展性课程,自编了《京韵操》作为体育课资源,开发了校本教材《合韵生香》;把京剧与各种表演形式相结合,如快板、诗朗诵等,创编了多个节目。

  如今,“小京班”已经成为了我县一个特色文化团队。已有3名“小京班”学员从事与戏曲相关的工作,其中一名被浙江昆剧团破格录取为在编演员。他原编的《食品安全记心头》《国粹小传人》分别获得了县、市京剧比赛一等奖;其中《国粹小传人》还应市文广旅体局的邀请,代表市里参加省级比赛,2017年8月,马卫平被评为“全国少儿京剧十大杰出贡献奖”。

  马卫平还是一名“文化热心人”,作为方岩村的一分子,他为方岩村的文化事业一直默默奉献着。方岩村是戏迷村,村里有一帮爱唱爱跳的村民,马卫平不仅利用自己空余的时间教他们唱歌、唱戏,还请来自己妹妹所在剧团的老师安排一周两个晚上教村民唱戏,使得村民们的演唱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方岩村举办文化活动时,总会出现马卫平的身影,弹琴伴奏、现场指挥……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方岩村举办的“喜迎十九大”的活动中,马卫平专门写了一篇关于方岩村的滩簧,这次活动还被央视《朝闻天下》和《新闻联播》争相报道。方岩村举办“三古巷”民俗文化节期间,从前期文化节主题定位到后期布展都离不开马卫平的指导。他为村里文化发展、旅游发展出谋划策,实现着他作为方岩村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在他的配合下,方岩村“岕里婚庆”成功申报为市级非遗,婚庆博物馆也顺利落成。与此同时,马卫平还利用家里的近万册图书办起了“家庭图书室”,自己花钱订阅20多种杂志,免费借给村民阅读。他的事迹受到上级部门肯定,他先后获评湖州市道德模范(市十佳群众文化热心人)和湖州市优秀藏书家庭。

  退休后的马卫平更忙了,文化挖掘、节目创编、对外宣传、志愿活动,他都积极参与。他说,以前是兼职做群众文化,现在是专职了。他始终坚持履行自己的诺言,踏踏实实地干好文化工作,在村民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赢得了广泛好评。